2006年是中国房地产业调控强度最大的一年,而作为此轮调控焦点城市之一的深圳房地产市场自然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厉调控——国家宏观政策频繁出台,深圳相关部门紧跟响应,土地、税收、信贷等环节一并发力,着实给深圳的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一定的震荡。
即便如此,纵观一年来深圳楼市的发展:住宅价格持续上涨,二手楼成交量渐超新房,高品质写字楼租售价格快速攀升,大型商业项目供应增加,工业物业需求持续扩大……深圳房地产市场依然呈现总体上升的态势。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扩大,新开工建设规模出现缩减
2006年1-11月,深圳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持续上涨,完成开发投资400.8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12%,其中住宅开发投资达273.54亿元,同比增长26.73%。在占总额87.76%的投资用于商品房建设的同时,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达到528.58万平米,同比增加30.14%。
另一方面,用于土地购置及土地开发的投资分别同比减少了36.51%和75.02%,并且643.36万平米的商品房新开工面积较去年同期亦减少了28.30%,意味着一年后商品房竣工面积将出现缩减从而一定程度的影响商品房市场供应。
土地市场政策频出,交易价格屡创新高
加强从房地产供应源头土地市场进行调节是2006年房地产调控的一大特点,从中央的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意见、建设部165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到深圳的98号文、土地“7+1”文件、“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无一不把土地政策作为房地产调控的重要手段加以深化并从土地供应环节着手调节住房供应的方方面面,包括:以合理的土地出让规划调控未来住房供应量并指导住房建设的空间分布、以出让限户型用地调整住宅供应结构、以配建公共租赁住房的土地出让方式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等。
政策频出的同时,2006年深圳土地交易市场表现依旧活跃,成交价格亦逐步上升。位于龙岗中心城的G01024-0005地块楼面地价达3781元/平米,位于宝安中心区的限户型用地A004-0102楼面地价高达6452元/平米位于奥体新城的限户型地块G01064-0259楼面地价达3247元/平米,均创出所在片区土地交易价格的新高,拉升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同时也反映出开发企业对深圳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住宅
新房供应减少,特区外比重继续增加
2006年1-11月,深圳商品住宅批准预售面积为599.83万平米,较2005年同期减少10.04%,除特区内罗湖、福区两区减幅较大外,其余四个区新房供应面积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在深圳土地资源限制下,特区内可供建设用地日趋减少,深圳住房建设重心向特区外转移成为必然,而由此带来的住房供应的外移也日趋显著, 2006年1-11月间特区外住宅批准预售面积在全市总供应中所占比重继续由去年同期的57.08%增加至63.14%。
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深圳市对存量土地的利用尤其罗湖区多个烂尾项目的重新启动及城中村的改造,都为特区内较成熟区域带来一定量的住房供应,这也将成为未来深圳特区内住房供应的重要来源。

调控政策影响成交,住宅市场经历波动,投资型客户逐渐减少
2006年5月中旬后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住宅市场产生较大影响,消费者的观望情绪致使商品住宅销售量在7月跌至全年最低,仅为33.37万平米,大量投资客撤出市场;而后,随着对政策的逐渐消化,有自住需求的客户在经历了几个月的观望后于11月开始大批进入市场,该月销售面积迅速增加约30万平米达到80.68万平米。
纵观全年,宏观调控对住宅销售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大,1-11月新房销售面积仅为625.10万平米,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1.91%;而办公楼一手销售面积则增加了75.78%,一手商业用房成交量也与2005年同期基本持平。
新房价格大幅上涨,非普通住宅表现突出
2006年深圳房价大幅上涨,1-11月全市商品住宅均价达9081.24元/平方米,较2005年同期上涨30.37%之多。其中,福田区价格增幅达到54.40%,居各区之首;而新房供应量最大的宝安区则在宝安中心区快速建设发展的带动下以48.96%的价格增幅着实地拉动了全市均价的快速上升。
此外,2006年对住宅供应结构的调整限制了未来非普通住宅的供应,致使非普通住宅物业的稀缺性显现,从而导致非普通住宅价格的飞速上涨。截止2006年10月,占全市住宅销售总套数11.46%的非普通住宅价格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