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加快金融业的发展,扩大金融中心区的规模,再增加20万平方米的金融业办公场所。近日,新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湖区委书记汤锦森,区长刘学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罗湖将继续做强做大金融业,为全市产业升级做贡献。
据了解,已经列入深圳市重大项目的罗湖金融中心区改造建设项目已经进入到房屋拆迁阶段,改造后的金融中心区将新增3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其中20万平方米为商务写字楼,极大缓解金融中心区目前办公场所紧张的同时,一条金碧辉煌的深圳“华尔街”将在这里成形。
金融业 提高土地产出 升级全市产业
经过20多年的自然选择和市场竞争,目前罗湖已经形成了以蔡屋围片区为中心,深南路为轴线的金融中心区。在这里集中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深圳分行、深圳各证券公司总部及主要外资金融机构等。辖区金融机构达到420家,资产总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和外币存贷款都占全市的60%至70%左右,金融业增加值约占我市GDP的11.4%。在罗湖的外资银行赢利能力不断增强,净利润达到4000多万美元。但与此同时,现有的办公场所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2003年,市区有关部门相应成立了金融中心区改造建设小组,着手进行深圳“华尔街”的打造。
罗湖区委书记汤锦森,区长刘学强告诉记者,目前靠以前那种“圈地建厂房,拉上电就有产值”的模式在罗湖已经行不通了,李鸿忠书记提出的“四个难以为继”在罗湖表现得也更为突出。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和血脉,因此,做大做强罗湖的金融业不仅可以提高罗湖的土地产出,更重要的是为全市的产业升级做出贡献。
旧村改造
满足三方利益 启动扩大方案
尽管早就没有了工业,但辖区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让蔡屋围人尝到了甜头。目前在深南路金融区南侧的蔡屋围新村房产租金节节攀升,但深南路北面的老围却因为房屋陈旧而乏人问津。与热热闹闹的新村相比,在地王大厦、发展银行大厦的掩映下的蔡屋围旧村却多年寂寞。尽管从2000年开始,股份公司已投资3800多万元完成了辖区内的全部七个小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美化,但改造限于对小区路面、管线管道、污水排放、绿化、路灯等方面的完善,属于“改良型”。蔡屋围股份公司董事长蔡洪亮告诉记者,他们的最终目标是“革命型”—从规划到建设,全部按照深圳市建设国际性城市的要求来做,出台的方案,要满足国家、集体和村民三方的利益。
根据蔡屋围旧村改造的现实,罗湖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结合蔡屋围的旧村改造项目,立刻启动金融中心区的扩大方案。届时,这块集体土地将变成国有土地。罗湖区区长刘学强曾对此有过这样的评点,“蔡屋围股份公司在金融区建设的规划和拆赔上作了许多让步,表面上看吃了点亏,但金融区建成后周边物业会大幅升值,这点让步一定会加倍得到回报。”
规划蓝图
蔡屋围片区打造深圳“华尔街”
根据出台的规划,罗湖区蔡屋围老围坊的38万平方米的旧村将被推倒重来,结合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的建设改造,建立一个全新的金融商务区:以人民银行大厦地段为核心、西至红岭路、南至深南路、北至红宝路、东侧与公安局的用地相连,新建办公写字楼20.5万平方米,相当于20个罗湖区委区政府现有的办公面积。此外,配套的公寓和绿化休闲用地,将为渴望入驻金融中心区的企业提供一个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打造深圳的金融服务中心、资金集散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监控中心,使蔡屋围片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深圳“华尔街”。据悉,该项目目前正紧锣密鼓地顺利进行,预计工程全部造价为20亿元,工程将在2007年全部完成。
参与规划设计的专家表示,从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情况看,一个金融中心城市在地理上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金融中心区,如纽约的华尔街、东京的银座、香港的中环等。扩大后的金融中心区在保持了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优势外,还对扩大深港金融合作、巩固和发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发挥积极作用。
业界观点
用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机构进驻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蔡屋围片区若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深圳“华尔街”,进行旧城改造必不可少,但仅仅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够的。眼前的蔡屋围片区已经具备了金融中心区的雏形,但这一“雏形”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据一位已经在农业银行深圳分行任职十余年的金融界人士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深圳的金融业中心在罗湖口岸附近,以口岸为圆心、分散四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蔡屋围片区逐步发展起来,深圳的金融市场也日渐繁荣。就在这个时候,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建设银行深圳分行纷纷将总部“内迁”,搬到了“晶都酒店”的“两侧”。过了几年,蔡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