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田首批400套人才住房出售给企业 申请标准
- 2009年06月25日
- 福田区委区政府创新服务保增长。昨日,区建设局与深圳电信研究院、嘉达新材等辖区企业代表签约,该区将拿出首批位于福田保税区桂花苑的400套人才住房出售给174家经审核符合条件的企业,再由企业交由符合条件的人才租住。其中,科技创新类企业99家,文化产业类企业25家,总部型和民营骨干型企业50家。
据悉,福田区计划在3年内提供1300套人才住房出售给企业,以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和高端发展。市国土房产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福田区在全市各区中率先拿出首批400套人才住房出售给企业是开展保障性住房工作的新尝试体现了福田区委区政府对人才的重视,是扶持优势产业、支持高端企业扎根发展的长效机制。 创新服务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近年来,围绕“建设产业高端先锋城区”这一定位,福田区委区政府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以总部经济为龙头的“1+3”高端经济架构,福田经济发展也初步走上高端轨道,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已由低端加工制造业转向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转型、高端发展,需要高端环境,其中就包括人才环境,营造良好的人才港湾。按照《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福田要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建设创新型城区,就需要创新政府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以聚集创新资源要素,保持高端发展优势。” 福田区委书记李平、区长张青山表示,人才是区域竞争的第一资源,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政府做好服务企业的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就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之举,就是促创新优结构谋高端之为,更是在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提升深圳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打基础、做准备。 诚如其言。有调查显示,当前深圳企业最关心的“后顾之忧”是什么?住房难,其对创新、创业所带来的负面连锁反应,已影响到特区未来之“特”。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各地对人才的竞争已近白热化,深圳必须创新政府服务,在吸引和留住人才上拿出特别之为,才能谋得创新发展的特别之位。 事实上,早在2007年福田区召开的CBD暨环CBD高端产业带国际论坛上,就有企业提出希望政府对企业人才住房难问题高度重视。“我们去年到北京高校招人,看好两名博士,但他们一听公司不解决住房,而且深圳房价又那么高,当场就打了退堂鼓。”位于天安数码城的一家民营科技企业老板的话反映了企业的普遍诉求。不仅如此,福田区前两年去江西、湖南招医生招不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房价成为人才南飞的“拦路虎”。 看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缓解企业人才“住房难”问题,并非政府的一厢情愿、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而是应时、应需、应急的“民心工程”,也是“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责任使然,有利于从点到面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这对深圳中心城区的科学发展可谓至关重要。 租售两种模式惠泽企业人才 急企业之所急,想人才之所想。福田区站高望远,将建设人才公寓,缓解企业人才住房难,从2007年起就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得到了市领导和市国土房产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年又将其列为抓服务保增长促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制度先行,创新服务。企业人才住房是一项新工程,没有多少现成的路径可循。为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福田区成立了企业人才住房联席会议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内,办公室主任由区建设局局长担任,区人事局、监察局、贸工局、科技局、辖区企业服务中心及文产办为成员单位。随后,福田区又在全市率先制定了《2008年度福田区企业人才住房管理办法》(暂行)。 在解决人才住房问题上,福田区的做法体现了“两个兼”:一是兼有,即采用租和售两种模式解决企业人才住房难问题。一方面,政府计划3年内提供500套公共租赁住房给企业人才,首批房源在渔农村改造后的金地名津,已解决了200套住房,政府通过价格补贴帮助企业减负。另一方面,政府计划3年内提供1300套住房,将产权出售给辖区“1+3”经济发展架构下的企业等,再由符合条件的企业人才租住;二是兼顾,即政府在保障低收入家庭经济适用房需求的基础上,在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通过各种渠道多方筹措建设房源,解决好企业人才住房问题。 “首批400套房源,就是我们政府牵头,市场配置,通过政策杠杆,整合社会资源,多方筹措而来,探索破解了人才住房建设难的问题。而且这批房子通过公开招投标建设,户型、配套、交通等都很好,方便企业选择。” 福田区企业人才住房办公室负责人说,这批住房全部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