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对救市明确说"不" 深圳楼市或再下调10%
- 2009年01月15日
- 2009年的房地产市场承载着太多的期望。2008年底“国十三条”出台后,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不同意味的政策转向——地方政府被赋予了一定的“救市自主权”。中央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救市措施,业内开始预期地方政府的“施展空间”今后会扩大。事实上,在特殊的市场环境下,各地政府已经在施展各自的“南拳北腿”。本报记者对京沪深三地楼市展开了调查,调查楼市走向,探究地方政府“救市”招数。
深圳楼市最近两年的发展轨迹,犹如中国房地产市场由高至低的轮回的缩影。2007年,深圳每月房价涨幅皆居70个大中城市前列;而去年下半年连续四个月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房销售价格统计,深圳楼市价格跌幅又持续居于全国首位。这个市场化意味最为浓郁的楼市,自2007年10月最高峰开始回落,在去年经历了深度调整。
降息、二套房贷松动等各项政策的救市利好“暖风”频吹之后,2008年11月的深圳新房市场成交量出现小幅回升,达到了35.8万平方米。但是,根据深圳房地产信息网的提供数据,剔除高价楼盘的影响,当月深圳楼市价格为9842元/平方米,下降幅度较大。
在记者前往深圳当地市场进行采访时,“房价将在今年进一步下调”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有人大胆推测,楼价今年还会有10%左右的下降空间。这样看起来,深圳房地产市场的底部,远远未曾显现。
政府:对救市明确说“不”
随着房价由领涨到领跌的轮回,将深圳楼市推到了最受关注的前沿。在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公开明确“不救市”的态度之后,深圳救市政策的另一只靴子终告落地。处于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整低谷的地方楼市,将被完全交由市场之手来左右前行。
许宗衡坦率表示,房地产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应该遵循市场规律运作。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深圳房价涨得最快、回落得也非常快。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浮动状态,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进行理性把握。但关于“救市”,许宗衡认为深圳楼市还没有这个必要。
每月定期公布的深圳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由于在深圳官方网站上所处的位置,被视为具备了一定的权威性。撰写方深圳市房地产研究所曾在去年连续多次提出“救市”呼吁,即使在许宗衡表态不予“救市”之后,仍然在去年12月发布的最新一期深圳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再次强调深圳应根据宏观经济和房地市场运行的状况,结合实际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当地利好政策,当时也有人强烈建议深圳相关部门应该出手救市,但迟迟不见动静。”一位深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主要顾虑因素当然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深圳当地的投资性购房占比太大,如果不待调整到位便实行救市的话,很容易造成房价反弹。”
时隔近一月之后,许宗衡在回应“不救楼市说”时表示,深圳市政府的判断是正确的。并再次强调明确了对救市说“不”的态度。似乎为了印证这一观点,就在这一结论发表前几天,深圳市国土房产局刚刚公布了11月的深圳新房成交信息:6435套,环比涨幅高达85%,同比上升224%,创下了2007年3月份以来新高纪录。
根据深圳市国土房产局的数据显示,在许宗衡首次表态无意“救市”之后的第二天,当地新房成交量突然猛增到467套,成为一年来单日成交量之最。随后半个月内,新房成交面积达28万平方米,成交均价13337元/平方米。究其原因,在国家新政陆续出台的情况下,购房者普遍对更多利好政策存有期待心情,开发商更是带着希冀地方政府“救援”的侥幸心情。而“不救市”消息的明朗,反而将原本因此笼罩不去的观望阴霾一扫而空。
应该说,回暖趋势的初现端倪,在去年11月开始明显起来。根据szhome研究与发展部提供的统计数据,11月深圳全市二手商品房共计成交4021套,交易面积415950.3平方米,成交数量环比大幅增加46.2%,成交面积则有38.4%的环比涨幅。而10月深圳二手楼市2751套的交易量,成为当年除2月之外的最低谷。
美联物业深圳区域董事王书权表示,去年11月的成交情况有所好转,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市场环境开始趋于好转。如10月底推出的各项新政开始在当月执行,降息降首付等利好消息相继出台,从而使得市场信心得到提振。他认为,在诸多利好之中,当属“降息”这一措施更具作用力,尤其是“当二套房贷开始松动之后,降息的吸引力更有加强”。
“既然中央出台的新政证明已经初现成效,深圳当地政府是否还需要再出利好,就不是那么急迫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深圳市社科院城市营运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燕持有相同观点,他指出,政府出台任何一项政策,目的都是要实现各方多赢和社会价值最大化,而不是针对某个行业,救市与否必须进行全盘统筹才能做出决定。他认为,楼市还是要靠市场手段去调节,如果过度依赖政府干预,不现实且危险。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一方面要促进交易,另外一方面确实要防止房价过高,包括房价反弹问题。在政策合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