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称 房价下半年可能下滑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最新一期研究报告指出,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将迎来房地产投资和价格双双下滑的局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最新一期研究报告指出,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将迎来房地产投资和价格双双下滑的局面。
报告说,当前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在房地产价格徘徊,开发投资资金紧张及房地产销售面积不断下滑的环境中进行,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深度反向调整。今年前4个月,全国商品住房竣工面积84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2%,增幅同比提高10.3个百分点;销售面积13664万平方米,同比却下降了4%,增幅同比下降20.6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上述数据集中反映出以下几方面信息:房地产捂地牟利模式被资金链过紧打破;房地产在需求下滑情况下供给大幅度增长,预示房地产价格将面临整体下滑的可能,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收益将进一步下滑,资金链将进一步收紧。
房市资金缺口7100亿 建设部警惕房价大跌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报告称,2008年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达7100亿元,相当于行业最高峰的2007年新增房地产中长期贷款的2倍。平均下来,每家内资开发商资金缺口达1201万元,相当于去年年销售收入的24%。
报告称,由于去年高价拿地的企业面临着付清土地出让金的压力,即将到来的7~9月将是开发商资金链最紧张的时候。一些中小开发商可能将面临生死大限,房地产金融危机已初露端倪。
上述测算是基于2008年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10%、银行贷款同比不变、开发商自有资金同比增长36%的假设作出的。
7至9月“最危险”
报告显示,资金缺口规模对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速最敏感,销售额需要保持14%的同比增长,全行业才能够实现资金供求基本平衡,但今年以来每个月的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1~4月行业商品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1.6%。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孙建平认为,今年7~9月将成为众多中小开发商的一个槛,因为去年高价拿地的企业届时面临付清土地出让金的压力。如果行业成交量不能保持和增强回暖趋势,7~9月将会是开发商资金链最紧张的时候,一些中小开发商,尤其是去年三季度冒进拿地、现有销售项目又少的公司,将面临生死大限。
据孙建平介绍,全国地价指数表明2007年三季度地价指数达到最高点,这意味着在去年7~9月拿地的开发商支付的地价款非常高。而最近一年多时间,地方政府普遍要求房产商12个月内要付清地价。按最新调控政策要求,只有全部付清地价才能拿到土地证等文件,才能开工建设,才可能申请银行贷款。因此,7~9月开发商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据了解,上海去年地价款最高峰出现在11月和12月,天津出现在8月和10月,深圳和广州均出现在9月,北京则出现在9月和12月。
不过中信建投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张朝晖认为,与这一期限更为吻合的事件应该是即将到来的美国的银行中期报,“很有可能带来新一轮的次贷危机,目前高盛、雷曼兄弟都已经报亏了,如果真是这样,势必会带来国内的银根紧缩,逼迫开发商降价卖房。”
房地产不会群体性降价
报告称,即使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也并不会表现为群体性的恶性降价行动,而将更多地通过上游项目资源的并购整合来结束。
孙建平认为变卖项目比降价清盘的概率要大。因为变卖资产的时间比降价销售清盘的时间更快。在行业观望的情况下,并不是一味地降价就能创造销售业绩,降价清盘的投资回报率也并不比变卖资产高。
“企业一般不愿意降价销售,因为害怕一旦降价房子更卖不出去,”张朝晖表示,龙头企业寻求并购整合的机会,以及最大债权人商业银行和资金链断裂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得房产商最终倾向于变卖资产。
2008年3月中旬以来,已经有6家房产企业挂牌转让部分股权,这些企业持有的土地包括浦东陆家嘴的黄金地段地块,安徽合肥的土地项目等,出让方有上海强生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宝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张朝晖认为,股权转让不利的一点是,随着股权的出售,企业的负债也将一起转让。
建设部警惕房价的大跌
专门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推行3年之后,“金融安全”的命题伴随着深圳等地房价的大幅波动,摆在了中国决策层的面前。
日前,国务院召开会议,在强调金融安全的大命题下,要求稳定房地产市场。
而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则向记者宣称,根据他的研究,中国房企上半年的资金缺口多达4000亿元。
新近履新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曾明确指出:“既要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又要防止过快下跌。”现在的悬念是,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工作是否真的到了“防下跌”的阶段?
4000亿资金缺口“设伏”